投资4724亿,打造交通强国典范城市,西安“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发布
近日,《西安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西安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是今后五年西安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项目实施和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
西安市“十三五”期间综合交通建设成就
“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200亿元,为西安市实现新时代追赶超越和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安铁路网总里程601公里,其中高铁总里程224公里。“米”字型高铁网格局初具规模,西成、西银高铁相继开通,实现了西安与银川、兰州、成都等西部城市的高铁直连。开通西安至渭南、安康、榆林、神木、韩城等地的铁路“绿巨人”项目,标志着普速客运进入动车时代。
西安地铁“八线在建、三线齐通、八线运营”,运营总规模达245公里。地铁共开通车站153座,日均客流约260万人次,客流强度稳居全国前列。
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653公里,外环高速(北段)顺利通车,外环高速(南段)全面开工,第二环线高速即将建成,西安高速路网格局迎来崭新面貌。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综合交通枢纽,国内外通航城市228个,开通航线383条,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35条(2020年在营21条),通达全球37个国家、77个主要枢纽和经济旅游城市;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107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吞吐量达到38万人次),全国排名第8位;年货邮吞吐量达到37.6万吨,全国排名第10位。
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纳入国家示范工程,“长安号”实现与国内29个省份主要货源地互联互通,相继开行了襄西欧、徐西欧、蚌西欧、唐西欧、永西欧、渭西欧、芜西欧等国际线路,覆盖中亚、中东及欧洲主要货源地和“一带一路”沿线44个国家,全年开行3720列,运送货物281.1万吨,质量评价指标居全国第一。
综合枢纽场站建设稳步推进,新筑综合物流中心、西安综合保税区等8个项目已建成运营。
西安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覆盖西安市行政区和西咸新区。
规划期限: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将西安建成交通强国典范城市。国际枢纽功能及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一体化、多层次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
打造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基本建成,“棋盘+环+放射”地铁网初具规模,国铁、城际、市域、城轨“四网”融合发展,建成“轨道上的西安都市圈”;“四环十二辐射”的高速公路骨架格局基本形成,国道平原一级化建设与都市圈“七横七纵”快速路体系建设高效衔接,基本实现西安都市圈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交通出行圈。
构建多层次综合枢纽体系。立体客运枢纽体系与现代物流节点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与枢纽站场系统功能相匹配的集疏运通道与信息支撑系统基本完善。
推动综合运输服务转型升级。居民出行体验显著改善,旅客联程运输水平提高,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与“空、铁、公”联运发展模式初显成效,区县级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完善,枢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中欧班列,支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建设现代化智慧交通系统。新一代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数据共享、创新驱动、智慧高效的行业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
推动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水平总体适应交通强国建设的阶段性要求。交通用能结构显著优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客货运输结构更趋合理,绿色物流、绿色出行体系初步形成。
到2035年,西安将全面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交通运输供需有效平衡、服务优质均等、安全有力保障,成为具有“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国际化大都市。
二、打造一体化交通运输网
1、强化对外综合运输通道
构建立足全市、服务全省、对接全国的交通运输主骨架,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为核心,普速铁路、国省干线、机场航线为补充,辐射全国重点城市的“米”字型综合运输大通道。依托航线联通、铁路贯通、公路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拓展区际互惠合作,强化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城市群的交通联系,促进西北省份与江苏、山东、河南等东中部地区,与四川、重庆、贵州等西南地区合作互动,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区域一体化进程。
2、建设城市群高效交通网
推进城际铁路建设以及货运铁路的扩能改造,串联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逐步提升关中城市群铁路综合运输效能;大力推进西安市高速公路网加密联网工作,解决早期建成的高速公路瓶颈制约问题,合理增设高速出入口,全面提升高速公路服务能力。依托国省干线调整规划,逐步完成平原区国道城市过境一级化建设,推广“智慧公路”建设,创建美丽干线公路优良路段。
3、打造都市圈快速通勤网
结合现有铁路资源,适时启动市域(郊)铁路及市域线相关建设,提升都市圈中长距离交通出行品质;稳步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三期建设及低运量轨道建设,实现多网间便捷换乘,无缝衔接,加快形成服务西安都市圈范围快速联系多层次轨道系统,建成“轨道上的西安都市圈”。继续推进区域路网融合发展,统筹都市圈内道路资源,逐步构建都市圈“七横七纵”城市快速路体系,建立便捷高效的城区对外交通骨架,分流和隔离核心区的过境交通,提高城市内外交通的转换效率,减少核心区的交通与环境压力。
4、优化城乡一体普惠交通网
加快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消除阻碍城乡一体化衔接的“断头路”,促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结构优化并有效衔接。逐步实现西安所辖涉农区(县)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覆盖,努力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建设一批内优外美的旅游观光路、产业致富路、文化特色路。实现平原区镇(街)通二级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持续推进“路田分家”、“路宅分家”,打造“畅、安、舒、美”出行环境。
三、构建多层次综合枢纽体系
按照主城区为核心、外围组团分担产业功能、卫星城带动次区域全面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以“客内货外”为原则,统筹空间拓展、人口分布和产业布局,结合内外交通通道,优化存量、作优增量、集约布局,构建多层次综合枢纽体系。
1、构建“三级”立体客运枢纽体系
国家级对外客运枢纽:以机场、大型铁路客运站为主体。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建设成为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国际航空枢纽,打造中国最佳中转机场;以蓝田通航产业园引领覆盖全省的通航产业整体布局,并在国际与国内、客运与货运等方面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形成功能互补。以“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建设为契机,在主城区东南部布设西安东站,与西安北站、西安站形成功能互补,承载高铁南北方向主要交通,完善西安高铁枢纽功能布局,提升国际铁路枢纽地位。
区域级客运枢纽:以中型铁路客运站、公路等级客运站为主体。优化完善城市核心区和城市北部区域铁路客运场站,在以科技、教育、旅游为主的城区南部布局大型的对外综合客运枢纽,承担起南北向跨区域快速客运、城际客运服务功能,支撑西安北、中、南三大片区共同发展。
片区级客运枢纽:以地铁站、公交枢纽、镇(街)客运站为主体。结合高速公路、国省公路、快速路网、轨道交通建设,科学完善公路客运场站及地铁站点布局,积极做好与航空、铁路交通枢纽的衔接换乘。在此基础上,做好主城区公交站点的优化调整,有序推进周边区县镇(街)客运服务站、建制村客运招呼站建设和综合利用工作。
2、构建“三级”现代物流节点体系
国家物流枢纽:以西安“四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载体,依托西安陆港、西安空港两大交通枢纽以及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物流通道,有效联结周边具备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多式联运及仓储服务功能的物流设施,持续完善物流服务要素高度聚集、物流运作辐射网络强大、优势互补的物流骨干节点体系。
专业物流中心及公共配送中心:在西安市三环路以外,依托区域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专业的物流中心,完善现有物流中心的基础设施及功能。加快绿色公共配送中心建设,推动三环路以内老旧物流中心“退城入园”或向城市配送中心转型,实现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快递末端服务的有效衔接,疏解城市内部交通压力。
公用型末端配送网点:充分利用城区现有的商业零售终端网络、旧厂房及旧仓库等设施,规划布局200个以上城市末端公共配送网点。鼓励客货运站(场)、商贸市场、农资配送点和邮政快递服务点“多点合一”,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形成层级合理、规模适当、需求匹配的城乡配送网络,提高“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
3、完善衔接枢纽的集疏运体系
强化枢纽与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打通客货运枢纽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枢纽集疏运网络建设,统筹新建枢纽和既有枢纽改扩建,强化围绕综合交通枢纽的大容量、快速化衔接通道建设;加强枢纽配套道路建设,强化高速公路出入口与综合枢纽的高效连接,提高交通运输疏解效率。加快构建“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
结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建设,完善以轨道交通、快速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集疏运网络,实现两条及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推进主要枢纽间的直通连接,加快铁路南环线建设,串联西安北站、西安南站、西安站、纺织城站、阿房宫站等重要枢纽场站。加强货运枢纽高效、便捷的集疏运通道建设,以新筑集装箱中心站、引镇铁路货运站和主要公路货运站为重点,优化集疏运网络与城市道路的分工布局,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干扰。加强综合货运枢纽与国际港务区、高新保税区等主要产业园区之间的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
四、推动综合运输服务转型升级
按照“旅客零距离换乘、货物无缝化衔接”要求,强化枢纽无缝衔接、立体换乘和一体换装,整体提升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的集散中转效率和内外辐射能力,为旅客提供一站式、多样式的出行体验,为货物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运输模式,逐步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
1、推进客运一体化融合发展
推进多样化的联程模式。围绕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大型铁路客运枢纽站,整合多种对外交通方式及城市公交、轨道交通等城市公共交通资源,建立以城市公共交通(机场巴士)、道路客运、轨道交通为主体,出租车、私家车为补充的客运集散模式,推动多方式融合、多主体协同、全链条出行、一体化服务。推进客运枢纽同站布局、空间共享、立体或同台换乘,强化一体衔接,完善自动步行道、风雨廊道等公共设施配置,提升旅客换乘便利性和舒适性。适时推动民航高铁、地铁班制运行状况、旅客数量等信息实时共享,结合公路运输做好空间运力匹配、时刻衔接,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
践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构建由轨道交通、中运量公交、常规公交、辅助公交等构成的多模式、一体化、高效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依托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网,加快建设中运量公交,有效填补轨道交通盲区,高效衔接郊区新城与经济组团。打造快、干、支、微多元化的公交线网,优化完善出租车、网约车等辅助公交,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等慢行公交,合理布局换乘枢纽、公交停保场、公交站点、加油(气)站及充电站。积极利用闲置用地建设临时停车场,增加停车泊位供给,全面推广有偿错时共享停车,提升既有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轨道、公交、慢行系统三网融合与枢纽衔接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在实现具备条件的镇(街)和建制村通客车基础上,全面提升城乡客运网络覆盖广度深度和服务水平。有序推进城市建成区、县城至重点镇(街)城乡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人口密集、客流集中的县推进全域公交发展,在出行需求较小且分散的偏远地区,探索农村客运片区经营模式或开通预约响应式农村客运。
大力发展旅游、定制客运。积极推动“运游融合”发展,按照“以运带游,以游促运”的经营思路,鼓励客运企业以“班线+旅游”为基础,开通景区直通车、一日游、农业观光游等。鼓励客运企业发展定制客运班线、定制机场班线、定制通勤班车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模式,开展通勤班车(包车)、机场或高铁快线、商务快客、短途驳载等特色服务。
推进“一站式”客运服务。支持民航、轨道与道路客运的售票合作,推进枢纽站点票务互售,推动客运票务系统共享开放,加强电子客票推广应用,拓展多样化售票渠道,鼓励互联网企业等第三方企业开发售票系统,减少旅客重复安检次数,提高旅客通行效率,为旅客提供优质的联程客票服务。最终实现设施互联、票制互通、安检互认、信息共享、支付兼容的“一站式”客运服务。
2、实现综合物流高质量发展
促进“空、铁、公”联运发展。鼓励物流企业依托枢纽发展“高铁+航空”“高铁+公路”、公铁联运等模式的多式联运,实现“货物无缝化衔接”。
推进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建设。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控政策体系,着力解决城市配送车辆“通行难”“停车难”“装卸难”等问题,按计划完成第二批国家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工作。
推动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畅通便捷、经济高效、便民利民的县、镇(街)、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客运+货运两网合一”“交通运输+邮政快递融合”“网络平台货运+农村物流”“电子商务+农村物流”“特色产业+农村物流”等服务模式。
鼓励规范网络货运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车货匹配平台经营活动。鼓励网络货运经营者应用互联网技术整合物流资源,利用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和共同配送等先进组织模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服务。
3、深化交通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枢纽经济区发展。依托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利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第五航权,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和航空物流产业,推动航空运输业、航空制造业、航空物流、临空高科技产业、临空型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集聚;依托高铁枢纽以及城际枢纽,统筹区域联动开发建设,以高端商务商贸、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咨询、健康服务、旅游服务等为重点,着力引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构建高铁商务商业圈;围绕西安国际港务区,加快发展现代国际物流、集散分拨、仓储配送、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高附加值产业,依托口岸、保税、中欧班列等优势资源,打造产业集群。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交通运输与信息、制造、金融、商贸等行业深度融合,聚焦交通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运输物流、交通金融等关联服务业发展,培育形成增长新动能。加快完善都市区内商贸集中区域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升及服务配套优化,缓解市内交通压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自贸区建设,完善物流节点的仓储、保税、中转、分拨等功能;发展“站场+物业”开发模式,鼓励枢纽站点、地下交通空间、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综合开发,共同规划、共同选址、共同设计,推动“土地、资金、商业资源、运营模式”等高效整合。
五、建设现代化智慧交通系统
1、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新一代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各类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载工具数字孪生技术研发,积极开展无人驾驶试点,推动重点地区或路段开展车路协同技术应用试点,打造数字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加速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幅提升交通网的整体效能、运输组织效率和服务品质,实现人、车、路信息互联互通,提升交通运输协同治理水平,促进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推动运输服务模式创新。
2、推广智慧交通数据化应用
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大数据云中心建设,加快交通行业资源统筹整合,推广智慧交通数据化应用,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西安物流大数据中心综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及西安货物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集公共服务、行业监管及决策分析、数据交换以及物流企业资源匹配等功能。
3、优化智慧公众出行服务
充分开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极推进公共交通、客运枢纽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打造西安市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行前智慧决策、行中全程引导、行后绿色激励等全流程、一站式“门到门”的出行智能诱导及全过程规划服务。
六、推动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
1、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转变
加快调整运输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提高货运实载率,积极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方式,提升甩挂运输周转量比例。优化运输经营结构,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运输经营主体整合,培育龙头企业,提升行业集约化水平。
2、推进能源清洁转型发展
继续推进交通能源动力多元化进程,积极推动新能源车辆(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其他替代能源车辆(LNG、生物燃油)的研发应用。加快淘汰使用高能耗、高污染燃料的运输车辆,大力推广新能源电动车辆使用,配套建设适度超前、车桩相宜、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确保满足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服务需求。
3、加强科技支撑服务能力
集中优势资源,组织实施科技专项行动攻关,着力突破制约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建设绿色交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科研单位和大学作为创新骨干的组织结构。加快构建区域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物流市场信息并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引导传统货运产业向现代物流转型。
① 重磅!西安《“十四五”规划》:空间结构+交通布局!
② 中国“头部城市”格局确立!西安: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③ 2021西安交通:启动建设西安东站、新西安南站,全面开工西康、西十、西延高铁…
④ 西安未来五年交通规划:启动地铁四期,开工西安东站…
⑤ “大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优化方案”披露:5条市域线,可达三原、兴平、鄠邑、蓝田、富阎